古代如何养狗?

令狐莉薇令狐莉薇最佳答案最佳答案

在汉代,人们已经意识到狗狗的智商确实高于其他动物,于是开始把训练幼犬的任务交给专门的人去做——此即“犬师”或“犬人”。 《隋书·礼仪志》载:“其后,唐太宗欲驯服其(狮子)兽性而将其交与犬人。” 从考古发现来看,东汉永平十二年(公元69年),新疆吐鲁番阿斯塔纳遗址出土过一只陶质“犬俑”,高5厘米,长4.8厘米;西汉时期,甘肃武威雷台汉墓出土过一尊青铜铸成的“犬首人形器”,通高13.5厘米,长29厘米;辽宁喀左东哨村出土过一件西汉时期的铜“狗环”,上饰两串圆珠和一组卷云纹;山西太原金胜村西汉墓中也曾出土一枚青铜质地的“狗环”;北京朝阳区八里庄西晋墓葬中发现过一个铁制的“卧牛”玩具,形体像小牛一样,身上刻着花纹,但牛角、牛耳和嘴部的雕刻则做成狗的形状。

以上这些文物都证明,至少到了汉朝,人们已经普遍用陶土或者青铜等材料塑造出犬的形态。 魏晋南北朝时,文人雅士们开始蓄养猎犬。他们给猎犬取名字,还编成诗集来记录与猎犬之间的故事。东晋著名的文学家、史学家干宝所著《搜神记》中就收录有大量关于犬的神异故事,其中很多内容还被唐朝小说家李朝威写入他的著名的神话作品《柳毅传》里。这一时期还有一些记载猎犬技艺的文章问世,如南朝宋文学家颜之推撰写的《观猎赋》等。这些文字都说明这个时代的文人群体不但善于写诗作文,而且也十分擅长调教猎犬。 唐宋之后,城市居民逐渐养成养宠习惯。明代文学家刘侗、于奕在《帝京景物略》中这样描述市民们的宠物生活——“鼠可盘桓于闺,猫可盘桓于室,鸟可笼而赏玩,鱼可盆而养育……”文中提到的猫自然就是家猫,而这里的“鼠”是否就是指仓鼠或者小鼠呢?我们看宋代孟元老所著《东京梦华录》中关于“老鼠”的记载:“江南每岁元旦,市贾卖芝麻糖。……又销金纸裹鼠儿。”“南方有桃板,印作鼠样者。”这里所说的“老鼠”应该不是指家鼠,而是指米仓里的耗子,也就是仓鼠。南宋罗大经在《鹤林玉露》中也提到一种“装老鼠”的游戏:“京师小儿,以竹篾作鼠,涂蜡,内以棉絮实,外以棕毡束紧,燃烛烧之,焰光绚丽。”这应该就是现代魔术祖师爷洪仲轩在清朝创作的纸老鼠戏法《神仙换童子》的祖宗了!可见古人不仅爱养小狗,对仓鼠这类小动物也是颇为垂爱的。

师海珍师海珍优质答主

中国古代养狗的待遇和地位,其实还是很高。先秦时期,贵族的私家庄园里面,都会养一只“园犬”,这园犬其实就是猎犬,负责看护围场果园。《诗经·召南·野有死糜》中说“有女怀春,吉士诱之”,后面又说“舒而脱脱兮!无感我帨兮!无使尨也吠!”其中“尨”就是一种长毛的狗,当时,就有人为《诗经》做注解,注释这一句的时候说“园犬牡曰尨”,也就是说,“尨”就是大庄园里面的公猎犬。从后面的“吠”字,我们可以明确判断出这是一只非常厉害的猛犬,想把园子里的糜鹿给骗走,还不得防着园犬乱叫?

所以我们可以看到,当时庄园里面养的狗,是绝对不能随便骚扰的。而有女怀春而跑到园子里挑逗的男士,如果碰上这园犬,“尨也吠”了,那他恐怕就要小命不保了,所以女子会提醒他——“别碰我的围裙啊,不要影响园犬休息!”园犬在《礼记·王制》中叫“田犬”,《荀子·议兵篇》中叫“猲犬”,都属于专门用来狩猎的烈犬,平时都会被圈起来,养在专门的地方,这些“园犬”甚至还要按照周天子的等级要求进贡。

除了园犬之外,贵族家里还会有家犬,比如孔子就养过一条黑狗,孔子每次出门前,都会喊——“狂狷乎,狂狷乎,奚旦之晨而忘汲汲?”意思就是说“老犬老犬,天不亮就起来汲水(指叫醒主人),今天又是怎样的晨光熹微你都要这么拼命的叫唤啊?”当然,这是孔子的自问自答,因为孔子的家犬是“奚旦之晨”,天不明就叫,以示警觉。

家犬除了醒主之外,还要看家护院,防止外来侵入,所以像园犬和家犬这样的犬,都属于“有事之犬”,不能随便接触。在《论语·乡党》中孔子说“厩焚,子退朝,曰:伤人乎?不问马”,“伤人乎?”这个好理解,就是关心仆人有没有受伤,而为什么孔子不问狗有没有受伤呢?原因其实很简单,在中国周礼中犬是有战功的,所以犬在动物中拥有“八珍”之位,而马属于拉车的畜力,没有多少地位,地位和人比,都不如犬高贵,所以也不需要向孔子汇报,自然孔子也不需要问。

我来回答
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,文明评论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