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代如何养狗?
在汉代,人们已经意识到狗狗的智商确实高于其他动物,于是开始把训练幼犬的任务交给专门的人去做——此即“犬师”或“犬人”。 《隋书·礼仪志》载:“其后,唐太宗欲驯服其(狮子)兽性而将其交与犬人。” 从考古发现来看,东汉永平十二年(公元69年),新疆吐鲁番阿斯塔纳遗址出土过一只陶质“犬俑”,高5厘米,长4.8厘米;西汉时期,甘肃武威雷台汉墓出土过一尊青铜铸成的“犬首人形器”,通高13.5厘米,长29厘米;辽宁喀左东哨村出土过一件西汉时期的铜“狗环”,上饰两串圆珠和一组卷云纹;山西太原金胜村西汉墓中也曾出土一枚青铜质地的“狗环”;北京朝阳区八里庄西晋墓葬中发现过一个铁制的“卧牛”玩具,形体像小牛一样,身上刻着花纹,但牛角、牛耳和嘴部的雕刻则做成狗的形状。
以上这些文物都证明,至少到了汉朝,人们已经普遍用陶土或者青铜等材料塑造出犬的形态。 魏晋南北朝时,文人雅士们开始蓄养猎犬。他们给猎犬取名字,还编成诗集来记录与猎犬之间的故事。东晋著名的文学家、史学家干宝所著《搜神记》中就收录有大量关于犬的神异故事,其中很多内容还被唐朝小说家李朝威写入他的著名的神话作品《柳毅传》里。这一时期还有一些记载猎犬技艺的文章问世,如南朝宋文学家颜之推撰写的《观猎赋》等。这些文字都说明这个时代的文人群体不但善于写诗作文,而且也十分擅长调教猎犬。 唐宋之后,城市居民逐渐养成养宠习惯。明代文学家刘侗、于奕在《帝京景物略》中这样描述市民们的宠物生活——“鼠可盘桓于闺,猫可盘桓于室,鸟可笼而赏玩,鱼可盆而养育……”文中提到的猫自然就是家猫,而这里的“鼠”是否就是指仓鼠或者小鼠呢?我们看宋代孟元老所著《东京梦华录》中关于“老鼠”的记载:“江南每岁元旦,市贾卖芝麻糖。……又销金纸裹鼠儿。”“南方有桃板,印作鼠样者。”这里所说的“老鼠”应该不是指家鼠,而是指米仓里的耗子,也就是仓鼠。南宋罗大经在《鹤林玉露》中也提到一种“装老鼠”的游戏:“京师小儿,以竹篾作鼠,涂蜡,内以棉絮实,外以棕毡束紧,燃烛烧之,焰光绚丽。”这应该就是现代魔术祖师爷洪仲轩在清朝创作的纸老鼠戏法《神仙换童子》的祖宗了!可见古人不仅爱养小狗,对仓鼠这类小动物也是颇为垂爱的。